日前,省城劉女士在一景區(qū)就餐時,發(fā)現餐館提供的塑包一次性消毒餐具底部有大片黃綠色霉點,劉女士拍照并撥打了衛(wèi)生監(jiān)管部門的電話進行了投訴,對方承諾7個工作日內給出答復,但十天過去了,劉女士不僅沒有收到任何答復,而且當劉女士拿著照片來到衛(wèi)生監(jiān)督部門時,對方回復:證據必須現場采集,照片不能作為證據。劉女士無奈之下,撥通了本報投訴熱線。
據相關部門數據統(tǒng)計,濟南青島等一線城市及威海、日照等旅游城市日均一次性餐具供應量在20萬套左右,其他省內城市日均10萬套左右?梢哉f,一次性消毒餐飲具仍占據著餐飲具市場的重要位置。據記者調查,目前,一次性消毒餐飲具多集中在中低檔酒店、大排檔、風景區(qū),隨著中秋國慶假期的到來,出行在外,一次性消毒餐具到底能否放心使用?省城劉女士的遭遇是偶然還是另有隱情?
實地暗訪:合格生產線上漏洞頻現烘干機用風扇代替 洗碗水幾天不換
李師傅是一名箱貨車司機,為濟南市歷城區(qū)灘頭村一家消毒餐具中心往各家餐館配送餐具已五年,他見證了近幾年消毒餐具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“最初的時候確實不行,除了真空塑包,其余都是手工操作,水涮涮、抹布擦擦,更過分的會讓狗先舔干凈餐具上的食物殘渣。經過一次次大整改后,這些現象基本就沒有了,全部上了機器。”記者跟隨李師傅來到他所服務的消毒廠,工作間地上全是水,從殘渣分揀到噴淋池、浸泡池、高溫池,最后是烘干機、包裝臺,生產線全長近20米,兩邊站著十幾名輔助工人,轟隆隆的機器聲震得工人們只能喊話傳遞信息。
據李師傅介紹,這樣的一條生產線,一套餐具走完全程要用20分鐘。但記者觀察到,烘干機沒有開,旁邊有兩臺大功率風扇在不停地吹。“為了省電嘛,烘干機偶爾會用風扇代替一下。”李師傅向記者透露。
記者把手伸進烘干前一步的清洗池中,水看起來比較清,但記者手上的水自然晾干后,竟剩下了大片深黃色水銹痕跡。
李師傅:“我們這地方用水都是打井,這口井打淺了,所以水發(fā)黃。”
記者:“機器里的水多長時間更換一次?”
李師傅:“看情況,臟了就換。”
記者:“一天洗一萬五千套餐具的話,多久換一次?”
李師傅:“兩三天吧。”
記者還觀察到,在包裝臺旁的幾位工人,全部是用手直接接觸烘干后的餐具。李師傅對此表示:“這活太累,工人很難招,愿意干就行,不需要健康證,沒那么多規(guī)矩。”
追蹤:消費者維權成擺設投訴被踢皮球 該向誰索賠也成難題
“投訴來投訴去,最后不了了之。”和劉女士有同樣遭遇的李先生說。“早就跟你說了,一塊錢的東西,愛用不用,還不夠電話費呢!”記者采訪時,李先生的愛人不斷地埋怨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