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在產區(qū)走訪陶瓷企業(yè)時心情很沉重,聽聞幾個很熟悉的瓷磚品牌陷入崩盤危機,這幾個品牌在陶瓷行業(yè)形勢極差的羊年都有大概相同的表現:逆勢而上,不斷做加法,在其他品牌扣緊褲袋過日子的時候,凌云壯志地大手筆投入,開啟培育或經營新品牌項目,系列動靜在行業(yè)如雷貫耳,從宣傳造勢到品牌包裝,激昂和斗志裝滿一籮筐。
其實,剛接觸這些“壯士品牌”時,是相當佩服他們的魄力和膽量的,但最后的結果卻是,理想遠遠要比陶博會上那些洶涌的波濤要豐滿很多,現實卻比狗都不咬的骨頭還骨感,這幾個牌子剛開始的時候招花引蝶,引來營銷策劃機構、媒體聚焦;等到熱鬧過后,失敗跡象越來越明顯的時候,這些圈了人家錢的點贊者們拍拍屁股走人,獨留這些牌子門前冷落鞍馬稀,繁華過后只剩下落魄。
這幾個瓷磚牌子的掌舵人,都是夢想冒險家,但是,在現在這樣一個陶業(yè)背景下,這樣玩品牌有那么容易逆襲嗎?
說到這里,讓我想起了高安陶瓷產區(qū)的新高峰陶瓷,去年我去參加這個企業(yè)的經銷商峰會,當時這個企業(yè)請了行業(yè)某營銷策劃機構,從宣傳布局、營銷概念布局、產品體系布局、終端網絡布局、企業(yè)組織架構布局等方面大展身手,還請了高大上的代言人,這在高安產區(qū)市不多見的,系列做法很“佛山”很高大上,但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心痛:新高峰迅速陷入倒閉結局,被當地一陶瓷企業(yè)收購,老板被抓。這些“軍師”的高招,在幾年前或許能盤活一些想上位的企業(yè)和品牌,但從這幾個事例來看,他們這些傳統(tǒng)的“品牌神功”不僅沒成功,反而加速了企業(yè)的坍塌。
說到這兒,不得不狗血一下這些“軍師”們,為了自己的夢想,為了圈錢,把陶瓷企業(yè)當做試驗品,蠱惑一些陶企各種燒錢,先不說他們智囊里的鬼點子能否落地、適宜與否,但從當下陶瓷行業(yè)的現實來看,這樣大張旗鼓搞品牌影響力,還能成事嗎?真有點守株待兔的味道。不僅不頂屁用,反而誤導企業(yè),斷送他們前程,而這些受害者,往往都是有夢想的企業(yè),有夢想的品牌。
曾經的陶瓷行業(yè),有產品就能賺錢,后來有品牌才能賺錢,在那個行業(yè)處于長身體的發(fā)育期,經過肉兔沉淀經營,成就了不少行業(yè)品牌領袖和品牌佼佼者,這些品牌在業(yè)界和終端都有了自己的影響力;現在行業(yè)已進入中年,陶瓷企業(yè)再把品牌當嬰兒養(yǎng),給他喂奶貼尿不濕,還想指望他長大以便開疆拓土馳騁終端,難了,成本和條件也倍兒倍兒翻倍兒倍兒變了。
看看這幾個有夢想的瓷磚牌子,有的品牌影響力起來了,但產品跟不上來,最終大手筆的投入也沒拉動什么銷量;而有的“品牌擴張哥”,甚至沒在行業(yè)叫幾聲,便粉身碎骨倒在血泊中,真令人同情。
說到底,這些“有志向”的瓷磚品牌,用營銷法把產品遠遠地拋在外婆家了,最終卻摔死了自己,成為前程信奉曾經那種古老的操盤模式的“教條哥”,以至于慘死在勾畫的藍圖中,除了用“勇氣可嘉”來安慰他們,實在沒力氣給他們點贊。
看來,在這個行業(yè)的敏感時期,還是要多一點務實,少一點浮夸,多一點耐性,少一點好大喜功,夢想是要堅持,但我們總不能在火焰山種植玫瑰花吧?
